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安徽工业质量品牌建设迈出新步伐

2017-07-123714人次浏览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已进入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制造强省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近日,在全省2017年制造强省建设大会上,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要坚持品牌引领,着力塑造制造业竞争优势;省长李国英指出,要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推动制造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这进一步彰显了质量品牌建设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建设制造强省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我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经信委把抓质量品牌建设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 把精品制造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助升级,把握创新、质量、标准等关键要素,走品牌发展之路。
  (一)制造强省战略助力品牌建设。2016年,推动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列为六大战略任务之一,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59号),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我省制造业寻求质量增长、塑造安徽品牌、迈向安徽制造谋篇布局。
  (二)精品制造工程推进品牌建设。实施精品制造工程,通过支持和树立创新、质量、标准、知识产权标杆,推动企业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促进制造业升级。全省锻造“安徽工业精品”总数达到236个,举办3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创建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遴选安徽省质量奖68户。支持企业主导行业标准的制(修)订,30个行业标准获得国家立项。认定了96户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7户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20户企业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户荣获全国质量标杆, 3户荣获国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
  (三)强基强企夯实品牌建设。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能力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汇聚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夯牢企业产品质量建设基础,使其成为新产品、精品制造的策源地。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全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86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伴随我省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我省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安徽品牌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已从贴牌到创牌、从跟跑到领跑,竞相涌现的品牌逐步走向国内外市场。海螺、江淮、奇瑞等一大批老的知名品牌历久弥新,阳光电源、应流集团、国轩动力等一批新的品牌异军突起,同时还涌现出了科大讯飞、中鼎集团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冠军。这些品牌企业代表着我省的经济实力和软实力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了我省在国内外经济竞争中的话语权,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品牌发展不平衡,皖南地区拥有的名牌产品数量远多于皖北,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知名品牌少。二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水平、品种、功能与市场消费需求还有相当差距,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和专业人才。三是知名品牌较少,自主品牌拥有率不高,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四是质量品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长效机制等。

  三、努力开创我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新局面

  品牌建设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下一步,省经信委将深化推进品牌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品牌建设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努力开创制造业品牌建设的新局面。
  (一)坚持企业主体,增强品牌培育能力。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意识,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深化推进企业品牌培育和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宣传,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扩大自主品牌社会影响,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全年锻造100个安徽工业精品,争创全国质量标杆3家,引导企业争创质量奖,认定500个以上省级新产品。
  (二)落实质量为先,加大支持引导力度。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的支持作用,引导企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柔性制造等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全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户以上,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培育、认定一批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我省布局。
  (三)鼓励创新设计,丰富品牌差异化定位。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培育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左右,创建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探索开展第三方工业设计企业服务工业发展的专项推介活动,继续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训等活动。
  (四)加强技术保障,夯实质量品牌基础。完善产业标准、工业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开展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推动质量升级。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支持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标,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国家标准。支持企业开展行业标准制修订,全年争取20项以上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立项。在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高校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举办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促进100项成果转移转化、改进100项新工艺、解决100项技术难题。

版权所有:安徽模具行业协会   皖ICP备2024041389号  协会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155号升华大厦616室
邮编:230001  电话:0551-62889817 65369816 邮箱:ahmould@126.com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7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