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信委发布“十三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2017-04-134432人次浏览
中小企业提供了大多数的就业岗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势所在和活力之源,科学制定我省中小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手段,对推动我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为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做出更大贡献,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安徽省经信委编制了《安徽省“十三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注册企业70万户;到2020年,万人拥有企业数比2015年增长60%;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年均增长9%以上;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单打冠军”2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00件以上;安徽名牌产品1400个以上;主导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占全省的90%以上等目标。
《规划》还指出了“十三五”期间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路径:一是培育小微成长,二是打造专精特新,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四是促进集聚集约,五是全面开放合作,六是提升服务水平。
安徽省“十三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乃至全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取得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上下把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抓手,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全民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全省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增就业的重要支撑。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广泛参与市场竞争,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实力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省中小企业超过57万户,是2010年的2.5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17689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8.4%。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439.3亿元,是2010年的2倍,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1.1%;缴纳税收673.6亿元,是2010年的10倍;实现利润1426.5亿元,是2010年2.4倍;民间投资17260.4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50.9%提高到72%。
——创业活力迸发。“十二五”期间,建成专业化创业园(区)666个,其中农民工创业园350个,覆盖全省1/4乡镇,带动就业10万人;培育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05个(其中,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个),入驻企业数5960户,带动就业19.31万人。合肥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取得新进展。以众筹、众包、众智、众扶模式为主的新型创客空间、孵化器等不断涌现。截至2015年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276万户,是2010年的1.7倍。
——创新动能强劲。“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已成为我省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主体,建立的研发机构占全社会的84.9%,投入的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的79.6%,申请的专利占全社会职务专利申请量的89.7%,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占全社会的94.4%。1200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创新力量,以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6.7%,贡献了12%的销售收入、12.4%的利润和12.5%的税收,其中,139户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全国“单打冠军”。
——集聚效应凸显。“十二五”期间,培育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189个,聚集规模以上企业4357户、吸纳就业153.76万人,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其中,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专业镇17个,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专业镇3个。如无为县高沟镇2015年电线电缆产值311亿元,已成为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马鞍山市博望镇已形成以机床、刃模具为支柱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刀刃名镇、中国机床刀具之乡;潜山县源潭镇制刷业产业集群的工业刷和环卫刷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70%以上份额。
——服务体系完善。“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以“1+44”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为核心,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为标杆,社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其中,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9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13家,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近2000家。涌现了安徽祥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网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阶梯项目咨询有限公司等一批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大和品牌知名度高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条件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发展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分散化、碎片化,系统性不强,同时,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获得感不足;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贷款期限短的现象普遍存在;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改善与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相比仍有差距;行政审批、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从中小企业自身看,主要面临着人才缺乏和创新乏力两大困难,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投入普遍偏少,整合利用外部资源能力不足,表现为缺技术、缺设计、缺创意、缺名牌,市场议价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方式落后,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了解不多、把握不够。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安徽工业经济步入新轨道,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1. 发展机遇。
——新经济兴起的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制造业融合渗透,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最先突破的一个领域。在此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快速兴起,以信息经济、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为中小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难得的“机会窗口”。
——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家层面先后实施了一大批简政放权、优化体制机制、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创业创新的重大政策举措,释放了大量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红利。《中国制造2025》及安徽篇实施,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消费全面升级的机遇。随着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正渐成主流,消费不断升级带来行业发展新机遇。目前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已成为继汽车、住房等产品后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国家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住房、绿色、教育、旅游等六大领域消费工程,这些领域进入门槛较低,便于广大中小企业切入,更是一个重大利好。
——“五化”同步发展的机遇。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既可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十三五”期间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抓手和途径;农业现代化则为中小企业不断提供人力资源供给,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
2. 面临的挑战。
——创新发展能力弱。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创新已成为引领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但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制约,普遍存在创新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缺乏、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等现象,聚集创新资源能力弱,难以从大企业或外部研发机构得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难以快速有效的搭建企业自身的研发创新体系,面临着“创新无门、创新乏力”的窘境,无法通过专业化创新资源支持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这是“十三五”期间我省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
——转型升级压力大。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国际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浪潮对中小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压力。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和“制造回归”战略,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资源及低成本优势实行加快发展制造业策略,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双重挤压”,我省中小企业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发展的比较优势已逐步弱化。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既面临着经营压力加大、综合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盈利能力减弱的困境,还需适应国家对资源环境硬约束不断增强的要求,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耗低效、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严重,调结构转方式任务十分艰巨。
——市场不确定因素多。随着以智能电子、智慧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结构呈现出“高端短缺、低端过剩”的局面,中小企业原有的、满足短缺经济的产品形态和产品品质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由此产生的市场不景气,又给中小企业带来对未来发展形势认识模糊、发展信心不足、对扩大生产和增加投资犹豫不决等问题,导致企业应对市场形势变化的准备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围绕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建设制造强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以提质增效为第一要务,以创业创新、专精特新、集约集聚、开放合作为发展路径,着力在培育主体、提升素质、保障要素、优化环境上聚焦发力,努力实现全省中小企业量质双升、贡献增加、后劲增强,使中小企业成为富民之道、强省之本、兴业之要的重要引擎和强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顺应“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趋势,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业态、新模式。
2. 坚持创业带动发展。弘扬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培育创业主体,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创业,鼓励初始创业和再创业,促进更多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3. 坚持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坚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打造更多行业“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厚植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新优势。
4. 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基地、园区、产业集群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示范带动效应,既要有“顶天立地”大企业的引领,又要有“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的配套和支撑,推动中小企业由小规模、分散化加快向专业化、集群式发展。
5. 坚持协调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在增强中小企业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中小企业软实力,促进中小企业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配套协作,并与一、二、三产实现融合发展。
6.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际产能转移合作以及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运用两种资源,引导安徽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总量更大、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服务更好,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专精特新企业,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专业镇,一批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一批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一批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强、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领军人才。
——总量增长目标。“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注册企业70万户;到2020年,万人拥有企业数比2015年增长60%;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年均增长9%以上。
——结构优化目标。中小企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进一步发展,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其中,“单打冠军”200个以上,省产业集群专业镇200个以上,其中超百亿元省产业集群专业镇20个以上。
——质量效益目标。中国驰名商标300件以上;安徽名牌产品1400个以上;主导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占全省的90%以上;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缴纳税收进一步增长。
——服务体系目标。培育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0家以上,新增省级小微创业创新基地100个以上,形成以服务平台和“双创”基地为主体、以专业机构为支撑、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路径
(一)培育小微成长。
鼓励全民创业。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采取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方式挂牌建设10所左右创业学院,力争每年引领万名大学生创业,每年支持建设3-4个青年创业园。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提升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支持企业内部员工创业,引导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内部创业孵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每年评选100名“创客之星”。
扶持初创企业。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促进工程,对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初创企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各高校和社会力量新建或利用各种场地资源改造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搭建促进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发放创业券、购买服务、直接补助等多种形式,支持有发展潜力和带头示范作用突出的初创企业经营者,参加高层次进修学习或交流考察。
推广创业辅导。鼓励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在高校、园区、企业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培训辅导活动。每年选派一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挂职,提供人才、科技服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千人创业培训师队伍,每年开展创业培训不少于7万人次。开展创业结对子活动,为初创者、创业失败者再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并建立援助机制。
专栏一: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促进工程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创新。利用“互联网+”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推动研发创意众包、制造运维众包、知识内容众包、生活服务众包等型服务模式,推动和支持社会公共众扶、企业分享众扶、公众互助众扶等新型众扶模式,推动实物众筹、股权众筹、网络借贷等新型众筹模式。搭建各类创业载体和创业服务平台,聚集全省各类创业创新资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支撑。
“十三五”期间,新增注册企业7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2.4万户。年服务创业者和小微企业5万家次,累计培训1000名创业辅导师,每年开展创业培训不少于7万人次。
(二)打造专精特新。
1.持续“扶苗助长”。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提升工程,瞄准打造行业“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打造自主品牌,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引导中小企业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民营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境外商标专利注册和产品认证,收购重组境外有品牌、有技术、有市场的中小企业。支持企业推进绿色制造,建设绿色工厂,生产绿色产品。
2.改善法人治理。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落实财税、社保等方面优惠政策。选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培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精细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探索员工持股、期权激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3.强健企业素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能力提升及“新生代”培养工程,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每年培养1000名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加强技术领军人才和技师培育,鼓励以师徒方式传授技艺,打造“皖工徽匠”。
专栏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提升工程
围绕全省重点发展产业,瞄准打造行业 “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到2020年,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中排名全国领先。建立全省成长性小企业培育资源库,培育一批业主素质高、技术优势明显、行业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成长性小企业。实施2000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开发新产品1000项。
(三)实施创新驱动。
1.鼓励协同创新。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重点领域,加大技术装备、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装备质量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高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共建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检验检测试验室。鼓励各类研发创新中心和行业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加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适应云制造、网络众包、协同设计等协同创新新模式。
2.加强管理创新。推动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网络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的生产模式,并以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和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创新成果推广,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3.推进信息化改造。实施“互联网+”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智能制造、信息化改造“降成本”,实施“机器换人”、“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改造工程,优化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再造,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贯标活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大型信息化服务商服务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研究和应用宣传。
4.引导知识产权转化。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培训,鼓励中小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等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维权成本,推动知识产权转化。
专栏三:“互联网+”中小企业行动计划
增强信息技术对小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力度。一是加快各类基于互联网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推动中小企业“降成本、补短板”。建立云服务平台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在线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与分析等软件应用服务。支持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实施专项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创新业务模式、扩宽营销渠道、改进产品服务。鼓励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与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开展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以租代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的服务。支持开展实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和应用示范,建立“互联网+”小微企业服务案例库。二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实现“调结构、优供给”。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项目。认定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中小企业,扎实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活动。鼓励制造业中小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制造, 鼓励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中小企业开发生态有机食品、健康产品、绿色家电、时尚服装家纺、智能家居等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智能穿戴、智能安防、智能终端等新型信息消费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配套,不断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四)促进集聚集约。
1.建设示范基地。聚焦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复制推广我省家电、汽车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成功模式,以智能语音、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配套协作中小企业群体。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培育200个以上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高标准建设7-10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吸引创业“新四军”(青年及大学生创业者、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加盟,开展接续创业、高端创业。
2.建设智慧集群。以30户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为标杆,提升现有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打造引领新常态实现“新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创业创新高地、名品名牌基地。大力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开展“智慧集群”建设和认定工作,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建立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基础设施、集群管理与服务、生产性服务等智能化发展,集群主体与内外部创新链、供应链、服务链的互联互通,形成创新、协同、精益、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系统效率和竞争能力。
3.构建众创空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校、科研院所有利条件,推广创业苗圃、创业社区、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支持构建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探索开展“众创空间”认定和备案登记工作。
4.争创区域品牌。鼓励产业集群制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以“名品、名企、名牌、名家”为主攻方向,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支持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集群制定团体标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开展区域品牌培育和建设试点,将打造区域品牌作为树立产业集群整体优势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加强区域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证明标志等集体品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自主品牌优势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五)全面开放合作。
1.大规模“引进来”。深化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智能语音、云计算和软件、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十大高成长性产业,着力引进附加值高、贡献率大、配套能力强的民企合作发展项目。按照“四督四保”要求,加强我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项目调度,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如期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实施省外徽商回归引进计划,推动更多徽商“凤还巢”。开展企业“引智”及外国专家专题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重点技术难题。加快推进建立安徽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区建设。
2.高水平“走出去”。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为契机,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引导企业制订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和跨国经营发展计划。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合作和产能合作,承揽境外工程和承包项目,带动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组织中小企业参与“中博会”、“工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开展境外电子商务,广泛寻求合作伙伴,推进中小企业开拓境外市场。积极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强化与当地中国银行分支机构的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全球市场。
(六)提升服务水平。
1.夯实服务基础。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以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全省服务平台网络为依托,加强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省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省、市、县(区)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建设,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平台的服务规范,鼓励服务机构引进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和特需人才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专业技术人才等到中小企业兼职,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服务业绩突出的优秀公共服务机构。创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实现方式,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PPP模式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2.优化服务供给。积极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加快全省检验检测、测试试验、关键加工设备、重大仪器仪表等技术创新共享数据库建设,推动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建立成长性中小企业数据库、创业项目库、创业辅导资源库、创业讲师团队库、创业要素对接库等在线资源库,丰富两化融合、电子商务、行业大数据、技术创新、工业设计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功能,培育和发展服务型制造机构、互联网服务等机构,优化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专栏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建设,继续组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认定和服务能力培训。
推动制造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加强制造类大企业、领军企业面向各类双创主体开放技术、配套、营销、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资源的服务平台建设。
促进互联网+中小企业服务能力建设,在整合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综合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推进“平台服务进网络、网络互联成体系”,到2020年,形成200个窗口服务平台、5000家服务机构入驻、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建立健全合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凝聚部门力量,强化考核督查,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财税政策。加强各类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统筹,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设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对符合条件能依法享受免税、减税、退税等政策的中小企业,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三)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发挥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资金的增信、分险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引导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创设“专精特新”板,力争“十三 五”期间挂牌企业达500家。
(四)改善营商环境。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企业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标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服务对标与绩效考核。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切实发挥法律对中小企业保障和促进作用。
(五)健全监测体系。推动建立和完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和发布体系,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充分运用大数据整合中小企业各类信息资源,对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进行研判、科学预警,为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