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个不停!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成本难题
2017-03-103732人次浏览
2017年,涨声一片,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经营成本增加,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在2017年来得更快,也更猛。外部环境不景气、企业盈利更难、研发遭遇资金瓶颈、调整转型方向不清等让零部件企业陷入生存困境。存亡之际,如何杀出一条生路,走出这场“生死迷局”,成为零部件企业不得不思考的命题。
成本普涨 涨幅难以承受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是导致经营成本增加的主因。”零部件企业的这声叹息得到了数据佐证:
天然橡胶价格从2015年底的7000~8000元/吨涨到目前逼近20000元大关;国内现货基础油价格从2016年4月至12月累计上涨25%,今年第一季度基础油价格预计较去年同期将上涨约30%;部分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平均涨幅20%左右;低碳钢等金属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70%~80%;芯片等电子进口零部件价格上涨10%左右;异氰酸酯、聚醚(俗称白料、黑料)等化工原料价格已翻番……
这只是其一。物流运输成本增加、汇率变动、包装费用增加等也是零部件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因素。
据悉,2016年9月底实施的《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重新修订了物流运输车辆的限重标准,使单次车辆所运普货吨位减少,由此造成运价上涨。
对于有进出口业务或者依赖进口材料的企业,汇率的持续变动导致他们经营成本不断攀升。
常规难破 只能“忍气吞声”
制造成本上涨,必然引起产品售价上涨,但据了解,除轴承、轮胎、润滑油行业出现涨价外,大部分细分零部件产品并未出现涨价情况。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整车企业一般按年逐渐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每年降价幅度在5%-10%之间,个别达到一定规模的配套项目降价幅度会更大。这就意味着,大部分零部件企业需依靠自身消化来自于上游产业的成本压力。
佩尔哲汽车内饰中国区销售总监陈福利介绍,不仅佩尔哲,其他外资内饰相关企业同样面临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的现状,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与整车企业合作中,也没多少话语权。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原材料供应商与整车企业或者经销商之间当“夹心饼干”的滋味儿不好受。常规不破,零部件企业“有苦说不出”。很多零部件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几乎不具备“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先付钱、后拿货”的现象也习以为常。
“下游拖欠上游款项是行业内的通病。”业内专家指出,“整车企业不及时向零部件供应商付款,少则延后6个月,多则一年或更久,致使零部件企业运转资金不足,不得以再融资,增加了运营成本。”
看似风光,实则不然。轮胎、轴承、润滑油等价格上涨的企业也不好过。正如双钱轮胎研究所所长钱瑞瑾所说,轮胎原材料等成本涨幅远超产品价格涨幅,“实际上,轮胎企业的利润也正在被压缩。”
面对“涨”势,湖南亚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升顺坦言:“尽管我们经营规模持续扩大,但今年净利润可能持平,甚至下滑。”董升顺更指出,真正遇到大困难的是国内中小型零部件企业,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低,价格优势丧失后,这些企业利润将严重下滑。
此外,一些原来生产情况良好、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也在多重压力下陷入泥沼。一位制动行业专家更是直言不讳:2017年是中小制动企业的“坎”,制动企业大集团可以加大新产品投入保持利润和竞争力,几十人的制动企业可以见缝插针,在出口或后市场领域暂时维持生计,反而一些100~200人规模的制动企业,将面临“维持现状会亏本、多元发展少资金”的困境。
这位专家还“点名”指出,过去商用车制动器领域某排名前列的企业,市场份额已严重下滑,陕西、浙江的某几家制动企业也已经陷入“死潭”。在今年这种形势下,这些企业或断臂求生,或破产重组。
洞察先机 未雨绸缪
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对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正确看待成本上涨等经济周期性变化,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是零部件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命题。
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是国家工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相关方应站在行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理性对待,有前瞻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应有所预见,提前准备。
“我们认为,此轮成本上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阶段。”董升顺表示,从更广泛的角度看,金融政策支持、金融秩序建立是支持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成长的关键。
压力与机遇共存。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焱认为,在汽车工业电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汽车零部件企业更要做的是“转型”,不仅仅是“升级”。在整车发展增速较快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型零部件企业虽然达不到大规模经营,但市场仍存需求,生存空间仍在;而在整车行业平均增速放缓、朝电动化发展的趋势下,将对这些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从传统零部件转移到可以为电动车、节能车配套的产品是很多零部件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郭焱强调,在转型中也要注意思考,向成功者学习经验,向强调用户至上的互联网企业学习。“零部件企业要关注用户特性,而不是单纯的专业化特性,关注用户需求,与整车同步或者超前开发。”她说。
另外,不得不强调的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环境需要净化,监管力度需要再加强。陈启生感叹道:“上涨的成本,我们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推新产品等方式消化,以保证企业经营利润和发展需求,但多年来行业内长期存在、难以治理的无序竞争等现象是中国零部件企业难以积累利润、加大研发、产出精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