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具成本的管控
2024-11-281036人次浏览
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模具成本的管控。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模具的成本,笔者在某地做讲座时,有朋友不加思索地就回答:模具成本就是模具材料费+加工费+税收。当然还有人工费,我们可以认为人工费是含在加工费中的,当然还有设计费。
从狭义的角度说,这个答案是不错的。但真正要讲管控模具的成本,我们必须好好地分析一下,影响模具成本的各种因素。
首先,笔者对模具成本的定义是:模具从报价开始到交付使用前发生的一切费用。影响这些费用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个因素,制品的合理设计是影响模具成本的最大要素。笔者相信,很多人不会认同笔者的看法。制品的设计合理与否,怎么可能是影响模具成本的最大因素。大家看看,第一脚,就把球踢到我们整车厂来了,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假如制品设计得不合理,对模具企业来说,是怎么一个情况?那是一场灾难。往往一个项目的失败,就是因为产品设计不合理引起的。笔者从事模具40多年,这样的事经历得多了,有时为了实现制品上的一个倒扣,而产品工程师和模具设计师又没有很好的沟通,模具的成本就会无限地增加。
笔者有幸参与了上海一家汽车公司的一款适合残疾人用的小轿车内饰件的设计。其中有个零件叫中隔板,样品是用片材热压成型的,现在该公司决定要注塑成型。按原来该厂的设计,这个零件很大,模具的制作成本在400万人民币左右。按计算,配套的注塑机应该在6000吨以上。笔者当时提出一个情况,因为当时地球上还没有这么大的注塑机。后来笔者建议将它分割成2件。2套模具的制作成本加起来也没有超过200万。配套的注塑机都选用了2000吨的机型。最后是皆大欢喜。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一个产品设计师,要尽量多地了解模具和注塑机的知识,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尽量适合模具和成型的进行,不要无端地增加模具和注塑的制作难度和成本。在满足整车装配的前提下,和模具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减少模具成本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这里面还有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哲学问题。有些产品工程师认为,模具成本是你们模具公司的事,和我无关。但是,假如生产关系重新组合一下,注塑公司和模具公司是一家公司的,那会怎么样?事实上,这是一个社会大趋势,现在运作的比较好的公司,都是注塑公司和模具公司结合为一体的,单纯靠制作模具而存在的公司,目前几乎都不能生存了。所以,产品设计不合理,就会直接增加模具成本,尽管这些费用是由模具公司承担的。
影响模具成本的第二个因素是制品的设计变更。模具企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个项目中,模具刚刚设计好,模架刚刚订购回来,客户的设变通知就来了,假如是小小的变化,不影响模具总结构,那倒也无所谓,有时情况比较严重,因为制品形状的改变,模具上要增加机构,甚至连模架都要重新订购。这个成本就增加大了。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来说,德国车、日本车的设计变更较少,国产品牌的车设计变更较多。为什么?说起来很复杂,说好听一点,就是和设计团队的组成有关。但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设计变更。
现在有很多快速成型的手段,在做模具前按3D将样件做出来,进行整车装配,有不合适的地方,及时修正产品的3D,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产品设计变更引起的成本增加。记得笔者以前参与北京吉普切诺基213的研发,在深圳注塑出来的样板,要到北京去试装配,那时还没有3D的概念,唯一的标准是一个叫主模型的东西,我们做好的样件要到北京主车厂,放到主模型上去比对。光飞机上就折腾了几十个来回,这个成本到底算材料费还是加工费,真不好说。
影响模具成本的第三个因素是模具设计和加工工艺路线是否完善,这里要分二种情况来分析,第一是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加工性。一般的模具企业,设计团队中肯定有年长的、有经验的设计师,也有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工程师,我们不可能要求年轻的工程师刚来企业就能够独立设计出高水平的模具,就是有丰富经验的模具工程师,假如闭门造车搞出来的模具结构,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肯定会有一些考虑不周的细节。一个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集体评审。笔者记得70年代曾买到过一本德国的模具书,好像叫先进模具结构80例什么的,对笔者影响最大的就是书中提到了做模具的流程,一定要经过对模具结构的多次的集体评审。这对笔者的模具生涯是影响最大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这个问题,笔者相信大家现在都有共识。现在有很多模拟手段,譬如模流分析、模具结构动态分析,试出的产品和设计的产品3D比对分析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模具设计的不合理产生的成本增加。
第二种情况是设计浪费,假如模具用户明明只要模具生产500件样品,是用来开发市场的,但是假如我们按寿命30万模次的模具去设计,这个成本就大了,属于设计浪费。
管控模具成本的第四个要素是尽量减少模具的试模次数。很多模具企业,对模具加工费的计算,是以模具接到订单到模具合格后出厂时的天数来计算加工费的,假如模具经过多次试模还不能够交付使用,除了按合同要罚款外,模具在工厂内的天数越多,加工费成本也越多。当然,试模的费用也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多次或者是不可控制的试模次数是模具成本管控的一大盲区。
我们来分析一下模具试模次数多的原因。
第一是模具设计时没有经过充分的集体评审,模具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使得模具在试模后还要经过多次改进,使得模具成本超过预算。假如经过几次改进,可以搞定,那是比较幸运的,有很多案例是不如人意的,甚至模具要报废重新做,这个成本就无法控制了。还有一些情况是模具设计很好,但是模具的加工不到位,使得试模次数无端增加,直接增加了模具成本。这个问题是没有异议的,所以很多模具企业都加大了测量设备的投入。
第二是试模时没有选对最佳的成型工艺和注塑机的机型,明明模具做得很好,但是注塑出来的产品不理想。无端增加了试模次数,直接增加了模具成本。这是一些小型模具厂的通病。因为他们没有试模的条件,也没有专业的成型工程师。
第三是对塑料的物理性能没有充分的了解,甚至连收缩率也没有搞准确,这样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所以,在设计模具前就一定要搞清楚塑料的物性,方可有效地减少试模次数。
影响模具成本的第五个因素是模具材料和标准件的采购。要选择稳定的,信誉好的供应商。假如由于贪便宜,和草率采购,使模具出问题,那是非常可惜的。这样的情况事实上是很多的。虽然可以追究供应商的责任,但是损失最大的还是模具企业和模具用户。
第六点,可能是笔者个人比较偏激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回到模具成本的原点,什么是模具的成本,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了。那么笔者再继续问一下,公司花了这个成本要得到什么?答案是肯定的,要得到一套合格的能正常使用的模具。问题的关键是“合格”和“正常使用”。
假如说,我们用了10万元人民币,要求做一套轿车杂物盒的模具,所用塑料是PA+30%GF,注塑周期30秒,模具寿命为30万模。结果模具制作好了,试出的样品的尺寸和物理性能也达到了,可是因为设计时考虑不周,注塑时取件困难,注塑周期用了60秒,而且模具生产了10万件就不能用了,为了赶上整车的配套,必须再投模具。按原来的模具情况,一下子再要投3套模具。同样是花那么多钱,笔者认为是这套模具的成本是原来预算的3倍或者是6倍。有不同的看法吗?
所以,考虑模具成本管控的前提是,得到的模具是否可正常使用,做出的产品是否合格,否则什么都免谈。这模具还处于试模阶段,还要继续发生不可预测的成本。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管控模具的成本,必须要做倒:
合理的产品设计,尽量少的设计变更,完善的模具设计和加工流程,产品工程师和模具工程师的良好沟通。以上四条,假如少了其中任何一条,模具的成本将是无法控制的。